图片
本文约3700字,阅读约需要8分钟
(本号逢双日更新,敬请关注)
汉字形义溯源
(272)
臼杵之交——谈“午”与“杵”
朱英贵
成语“杵臼之交”是用“杵”与“臼”的关系来比喻朋友之间的关系,“杵”是舂米的木棒,“臼”是舂米用的石臼,要完成舂米这一工作光有杵或者光有臼都是不行的,借以比喻朋友之间谁也离不开谁。其实“杵”是个后起字,它的初文应该是“午”,“午”就是为“杵”而造的独体象形字。这一篇就来谈谈“午”与“杵”这两个字的字形与字义。
一、“午”与“杵”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
“杵”是人类在上古时代最主要的生活用具。它有大有小:小的可以是用来舂米或捶衣的短木棒,大的可以用来捣粘土制作陶器时的用具,也可以是筑墙筑堤时用来夯实泥土的长木桩。它的形状也各异:有的一头粗一头细,有的两头粗中间细,大型的还有两手持握的把手。它的材质也多样:早期的杵多为木质或石质,后来有了精致的玉杵,再后来甚至还有铁质的用作兵器的金刚杵。正因为“杵”在造字时代的普遍利用,因此甲骨文、金文中“杵”字的形体丰富多样,不过“杵”字的初文应该是“午”,“午”就是表现杵这种用具的独体象形字,而“杵”则是后来在“午”字基础上添加了“木”旁的后起字。下面两图就是“午”(杵)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字形:
图片
“午”(杵)字的甲骨文形体图片
“午”(杵)字的金文形体从上面两图可以看出,“午”(杵)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十分丰富,有用一条竖线表现的,有画出两头粗中间细或者上细下粗的,还有画出两侧带有提手的形象的。
正因为如此,为学者们最初的解读带来了不少干扰,以至于发生歧义,孙常叙认为:“……它所写的词原是杵臼之杵的名字。”(《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》第397页)而有不少学者却认为是象绳索一样的马鞭或者马辔(缰绳)之形。
郭沫若《甲骨文研究》认为:“甲骨文午字疑当是索形,殆御马之辔也。”
胡小石《说文部首》认为:“从午之字有'御’,……像人持马鞭形,则疑午之初形或像马鞭。”
罗振玉也认为“午”是马策(马鞭)之形。
从“午”的早期甲骨文字体来看,这种说法似乎讲得通,但是缺少证明此说的例证。特别是金文之后“午”的字体演变就无法解释它象绳索的样子了。(参见下图)
图片
“午”与“杵”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,人们都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读汉字字形字义的原委的,因此许慎的《说文》依据小篆字形解说,既看不出“午”字象马鞭、缰绳一样的绳索之形,更看不出“午”字象杵臼之“杵”的样子。
《说文解字》卷十四午部:“午,啎也。五月,陰气午逆陽。冒地而出。此予(与)矢同意。凡午之屬皆从午。”
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为:“午”,就是逆反抵牾的意思。在地支中,“午”代表五月,这时地里的阴气逆反阳气,从地面抵牾冒出。“午”字的造字方法与“矢”字的造字方法相同。大凡跟“午”的意思相关的字,都可以采用“午”作为表意偏旁。
可见,《说文》对“午”字的解说跟“杵”的意思毫不相关,许氏以“牾”释“午”,用抽象的阴阳二气的忤逆之形来解说“午”的字形,认为“午”字显示了五月阴气逆阳、冒地而出的情景。其实许慎在解释“杵”字的时候就涉及了“午”,《说文解字》卷六木部:“杵,舂杵也。从木午聲。”然而他认为“午”在“杵”字中只是作为声旁,这就错过了发现“午”就是“杵”的初文的绝好机会。
到了清代,徐灏的《说文解字注笺》认为:“……亦作杵,借为子午之午:所以知其为午臼之杵者,舂从午,从臼,此明证也。”这应该是在小篆字形基础上接近初文理据的认识。
图片
二、“午”和“杵”的字形分化与分工
“午”的本义是“杵”,然而“午”字的常用义却是假借为表示地支的第七位(子丑寅卯辰巳午未……)。正因为原本是表示“杵”的初文“午”字被常期借用为表十二地支的第七位,于是就又为它的初文意思重新造了一个后起字“杵”,这样一来,字义的分工引起了字形的分化,人们也就更加忘记了“午”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。
杨树达在《中国文字学概要》中说:“十干甲至癸,十二支子至亥,皆系借字,其字各有本义,许君皆以干支为本义,故所释都误,不可据依。”
自从“午”和“杵”的字形有了明确分工之后,二者的字义便朝着各自的方向进一步演化,其大致脉络是:初文“午”专门承担假借义表示地支第七位以及用以标记年、月、日、时,而后起字“杵”则专门承担造字本义及其进一步产生的引申义。下面分别加以陈述。
图片
三、“午”字的字义演变源流
“午”字的初文本义已经转嫁给了“杵”字,然后它的最基本常用义就是借指十二地支第七位。为什么要将“午”字借用为地支称谓呢?这其中可能是由两个原因促成的:
其一应该是“午”字初文本义的内在原因。因为“午”字的初文本义是指杵臼的“杵”,而 “臼”与“杵”很容易引起人们对阴阳交配的联想,“臼”的造形就像人或动物的阴器(阴户与阴道),“杵”的造形就像人或动物的阳具,而操作杵与臼舂捣的动作正像阴阳之交配。
其二应该是传统文化阴阳五行的外在原因。由于“午”与阴阳五行的“五”同音,古人认为音同则义便有联系,于是便将“午”与阴阳五行的“五”产生音同义近的联想。《说文解字》卷十四五部:“五,五行也。从二,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。凡五之属皆从五。”许慎认为,从“五”的字形看,有交午居中之意。
以上内外两个原因互相作用,使之借用为天干地支阴阳搭配的一个要素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那么,我们可以对“午”字的字义演变源流作如下归纳:
“午”字的最基本常用义就是借指十二地支第七位。例如:“惟戊午,王次于河朔。”(《书·泰誓中》)再如:“吉日庚午,既伯既祷。”(《诗·小雅·吉日》)又如:“唐·元和九年,岁在甲午。”(唐·韩愈《贞曜先生墓志铭》)
由此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:
其一,指十二时辰之一,十一时至十三时为午时。午时日正中,因亦称日中为午。例如:“尔乃羲和亭午,游气高褰。”(《文选·孙绰〈游天台山赋〉》)李善注:“午,日中。”再如: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”(唐·李绅《悯农》诗之二)
其二,指月在正中。例如:“过隅惊桂侧,当午觉轮停。”(唐·韩愈《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》)再如:“其仆自邻村饮酒归,醉卧于路。醒则草露沾衣,月向午矣。”(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三》)
其三,干支逢五曰“午”。夏历以寅月为岁首(正月),所以称五月为午月。亦特指阴历五月初五。如:端午;重午。
其四,用作午供的省称。例如:“呜呼!和尚之道,不粒而午,不宇而禅,与虎豹杂居,所谓菩萨僧信矣!。”(唐·黄滔《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》)再如:“午供随斋钵,留题陟上方。”(宋·赵蕃《章坞庵》诗)“午供”是指寺庙中所供的午斋。
其五,用作南方的代称。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,午为正南,因以为南方的代称。例如:“景风居南方……其于十二子为午。”(《史记·律书》)再如:“于易为离”(《释名·释天》)清·毕沅疏证:“南方,午位也。”又如:“若针(指南针)之子午未定,舵之东西游移,则徘徊莫适,怅怅何之?”(康有为《上清帝第六书》)
其六,十二生肖属马,因亦为马的代称。例如:“午……其禽,马也。”(汉·王充《论衡·物势》)再如:晋以“典午”代称“司马”。
其七,表示纵横相交。例如:“度尺而午。”(《仪礼·大射》)郑玄注:“一纵一横曰午。”再如:“折篿剡筳,午施旁竖。”(唐·柳宗元《天对》)又如:“其十字午贯之路,除建旱桥一法外,又有于两旁设立栅门。”(清·薛福成《创开中国铁路议》)
根据上面对“午”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,现将“午”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(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):
图片
图片
四、“杵”字的演变源流及字义引证详解
回过头来,再来谈谈保存“午”字初文本义的后起字“杵”字的字义演变情形。“杵”字的本义是指舂捣谷物、药物及筑土、捣衣等用的棒槌。例如:“断木为杵,掘地为臼。”(《易·系辞下》)再如:“筑城处,千人万人齐把杵。”(唐·张籍《筑城词》)又如:“竹杖影瘦横残月,药杵声寒续暮砧。”(宋·陆游《病中偶书》诗)
由此可以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:
其一,借指捣衣声。例如:“叶满苔阶杵满城,此中多恨恨难平。”(唐·卢汝弼《秋夕寓居精舍书事》诗)再如:“秋近不堪闻急杵,夜凉已复怯轻絺。”(宋·陆游《露坐》诗)
其二,指古代一种棒状的武器。例如:“及作破阵刀、降魔杵;铁折上巾,两旁有刃,皆重数十斤。”(《宋史·呼延赞传》)再如:“火灵圣母那里经得起三人恶战,枪杵环攻,抽身就走。”(《封神演义》第七二回)又如:“前殿供着如来佛和十八罗汉,还有一个拿着降魔杵的韦驮菩萨。”(杨怀瑾《旋风·远客归乡》)
其三,表示捣,捅,戳。例如:“傲童不讴歌,舂筑者不相杵。”(汉·贾谊《新书·春秋》)再如:“他若来时,我将门栓尽力向他一杵,给他个冷不防。”(《三侠五义》第三回)又如:“小文不能再动,几只手枪杵在他的身上。”(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六三)
其四,表示以语言刺人。例如:“'你有个好爸爸么。’玉华用开玩笑的口气杵她一句。”(《小说月报》1981年第8期)
其五,表示放,放置。例如:“吴宾把眼镜往吕志民兜里一杵。”(张洁《沉重的翅膀》)
根据上面对“杵”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,现将“杵”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(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):
图片
图片
相关链接:
汉字形义溯源(271):落井下石——谈“井”与“阱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富豪配资-搜正规合法平台杠杆炒股-股票配资在线导航-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